BmNPV不同地理株之间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探究
摘要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(Bombyx mori nucleopolyhe-drovirus,BmNPV)是家蚕的主要病原之一,由BmNPV引发的血液型脓病对蚕桑产业的危害极大。对BmNPV3个地理分离株BmNPV-Zhenjiang、BmNPV-Baoshan和BmNPV-Sany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。在3个地理株基因组序列之间检测到位于编码区的9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(single-nucleotide polymorphism,SNP)位点和7个插入-缺失多态性(insertion-deletion,InDel)位点,导致26个杆状病毒核心基因中的21个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突变。这21个基因所涉及的功能包括:杆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转录、病毒粒子的组装以及病毒的侵染。此外,检测了3个地理株对菁松×皓月2龄幼蚕的致死中浓度(LC50),并分析了ie-1、polh和p143这3个基因在菁松×皓月5龄幼蚕中肠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。 BmNPV-Zhenjiang与BmNPV-Baoshan的LC50无显著差异,而BmNPV-Sanya的LC50显著高于BmNPV-Zhenjiang和BmNPV-Baoshan(P≤0.01)。在幼蚕感染3个地理株48 h、72 h和96 h后, BmNPV-Zhenjiang与BmNPV-Baoshan中ie-1、polh和p143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,而BmNPV-Sanya中polh、ie-1和p143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mNPV-Zhenjiang和BmNPV-Baoshan(P≤0.01)。分析结果表明,BmNPV-Zhenjiang与BmNPV-Baoshan的毒力不具有较大差异,而BmNPV-Sanya的毒力弱于BmNPV-Zhenjiang和BmNPV-Baoshan。3个地理株之间核心基因的差异可能与其毒力差异存在一定关系,研究结果为阐明造成BmNPV不同地理分离株产生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线索。